个人简况
1964年生,博士,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生导师,水系统与水环境研究室主任。 198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陆地水文专业,1988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理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得爱尔兰国立大学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现兼任全球水系统计划中国国家委员会(CNCGWS)秘书长;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水资源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水利学会理事及水文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FAO 中国水问题专家及WORLD BANK 农业水资源专家;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领域水资源项目群顶层设计专家;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水利部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报告书评审专家等职。
目前主持的研究项目
1、国家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课题“流域水文过程与绿洲化、荒漠化的相互作用及综合模拟”(编号: 2009CB421305), 2009-2013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额济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位与盐分动态、变化机制与生态响应研究”(编号:91025023), 2011-2013
主要研究领域:水文科学。
主要研究方向为山坡与流域水文过程,区域水文与水资源。
科研业绩:曾先后主持和作为主要骨干完成了34项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部委级及地方委托项目,以及作为骨干完成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水资源重大战略咨询项目4项。在变化环境下的中国北方山坡与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试验、水循环与水文过程的空间变异性规律、区域水资源评估与演变机制、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主要成绩包括:
1、设计并参与建设了北京东台沟、河北崇陵流域水循环试验流域基地,积累了高时间分辨率、连续的山坡水文过程定位观测数据;
2、致力于点尺度的山坡水文过程机理试验研究和流域尺度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分析,提出了森林拦蓄的极限容量概念性模型、华北山区坡地的混合产流机制,确定了利用Priestley-Taylor公式计算短时段参考作物蒸散量的系数α等,研究成果揭示了变化环境下华北山坡生态水文过程响应机理和流域水循环演变态势;
3、借助遥感、环境同位素、水化学分析技术,以及地下水及生态观测,首次进行的高时间分辨率的地下水动态观测,为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初步揭示的黑河下游极端干旱区水文环境变化及生态响应,为流域水资源管理提供了科学支撑;
4、综合运用北方灌溉农业区节水管理经验和自然地理学知识,提出了灌溉用水分时、分量计价的水费征收方法,湿地保护的水文导向原则,以及干旱半干旱区荒漠化防治封育为上策、水盐统筹考虑等针对我国北方缺水地区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决策咨询建议。
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6篇,其中SCI论文21篇,参编学术专著2部,咨询报告3份。
部分论著如下:
[1] U Jingjie, YANG Cong, LIU Changming, SONG Xiangfang, HU Shanshan, LI Fadong, TANG Changyuan, 2009. Slope runoff study in situ using rainfall simulator in North China mountainous Are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19: 461-470 .
[2] Jingjie Yu, Yongqiang Zhang, Changming Liu, 2009. Validity of the Bouchet’s complementary relationship at 102 observatories across China, Sciences in China—Series D,52(5):708-713.
[3] LIU Changming, YU Jingjie*, Eloise Kendy, 2001.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and Its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Water International, 26(2): 265-272
[4] Jingjie Yu,Guobin Fu, Wenju Cai, Tim Cowan, 2010. Impacts of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ture changes on annual streamflow in the Murray-Darling Basin, Water International, 35(3): 313-323
[5] Ping Wang, Jingjie Yu *, Yichi Zhang, Guobin Fu, Leilei Min, Fei Ao, Impacts of envrionmental flow control on groundwater table and chemistry in the Ejina Delta, Northwestern China, Environmental Earth Sciences, on line published 2010-11-02, DOI: 10.1007/s12665-010-0811-0
[6] Guobin Fu, Yu Jingjie,*Yichi Zhang, Shanshan Hu, Rulin Ouyang, Wenbin Liu,Temporal variation of wind speed in China for 1961–2007,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on line published 2010-09-30, DOI: 10.1007/s00704-010-0348-x
[7] Yu Jingjie, 1998. Characteristics and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the Qaidam Basin,Chinese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earch, 11(2):95~102.
[8] Yichi Zhang, Jingjie Yu*, Ping Wang, Guobin Fu. 2011.Vegetation responses to integrated water management in the Ejina basin, northwest China. Hydrological Processes. on line published.
[9] 于静洁, 吴凯, 2009. 华北地区农业用水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资源科学, 31(9):1473-1479
[10] 于静洁,吴凯,2008. 中国绿洲区农业生产的水热条件及可持续利用对策,干旱区研究, 25(2):163-168
[11] 于静洁,任鸿遵,2001.华北地区粮食生产与水供应情势分析,自然资源学报,第4期, 360-365
[12] 金明,于静洁*,2008. 生态保护和植树造林对黑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影响,地理科学进展, 27(3):47-54
[13] 胡珊珊, 于静洁*, 胡堃,金明, 2010. 华北石质山区油松林对降雨再分配过程的影响, 生态学报,30(7):1751-1757
[14] 闵雷雷, 于静洁*, 宋闰柳, 胡珊珊, 胡堃, 张广英, 2010. 太行山区侧柏林地人工降雨下的入渗特性, 水土保持学报,2010(01):28-32, 68
[15] 宋闰柳,于静洁*,刘昌明, 2011. 基于去趋势波动分析方法的土壤水分长程相关性研究,水利学报.42(3):315-322
[16] 朱军涛,于静洁,* 王 平,王志勇.2011. 额济纳荒漠绿洲植物群落的数量分类及其与地下水环境的关系分析.植物生态学报 2011, 35 (5): 480–489
[17] 张一驰,于静洁*,乔茂云,杨宏伟. 2011.黑河流域生态输水对下游植被变化影响研究. 水利学报.42(7):
[18] 刘昌明,夏军,于静洁 编,《东北地区水、生态与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研究》,2007,科学出版社,北京。
联系方式:
电话/传真:010-64889308 / 13681289577
电子邮件:yujj@igsnrr.ac.cn
通信地址: 北京100101, 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